太湖夜潮土何时重焕光彩
2023/1/10 来源:不详上天赐予宜兴两把土,一把誉满海内外的紫砂土,一把闻名遐迩的“夜潮土”。
宜兴位于太湖西岸,由北往南拥有湖岸线43.5公里。“夜潮土”撒在周铁、新庄等渎区,造就了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灵性的太湖儿女。
雪梨雪梨的洋溪萝卜,又沙又甜的红瓤厚皮西瓜,还有被称为“太湖之参”的宜兴百合,被称为渎区“三宝”,闻名苏锡常,誉满宁沪杭。
PART1
夜潮土,属湖沉鳝血乌沙壤土。因腐殖质含量高,团粒结构好,通透毛细现象好,是渎区独有的优质土壤。
自古以来,渎区都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,这里的瓜果蔬菜生长快、产量高、吃口好,涌现了一批传统名特品种。
夏季有西瓜、南瓜,秋季以百合、芋头、生姜为主,冬季以萝卜、白菜、菠菜、胡葱为主。
周铁、新庄一带的沿太湖渎区,种的蔬菜远近闻名,特别是长梗白菜和芥菜产量高,秋冬腌白菜、春季腌芥菜。腌菜的汁可以做成臭卤,当地很多人家都有臭坛子。豆腐干、切下来的菜大头都往臭坛子里放,浸两天拿出来就可做成风味独特的一道菜。周铁“梅姨”臭豆腐,炸得金灿灿的臭豆腐,配上白洁洁的年糕片、红艳艳的番茄酱、嫩绿绿的香菜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网红”。
过去,“农业学大寨”,徐渎大队不仅是洋溪公社的样板,还是宜兴县的样板,名声不亚于江阴华西村。原渎区适宜种百合萝卜的波浪型荡地,在“以粮为纲”的口号下,土地推平,搞“旱改水”种上水稻,粮食产量提高了,但原依靠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的收入却下降了。
80年代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“分田到户”以来,渎区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,恨不得天不亮就下地,晚上睡在田里。一年天,几乎一天不休。
年秋,《新华日报》记者在洋溪公社作了调研走访之后,在《新华日报》发表了一篇“渎边行”的文章。他写到渎边“泥土芬芳,瓜果飘香”,不但赞美了“夜潮土”上的特色产品,更写出了渎区人民对“夜潮土”的依恋之情,他们“精耕细作”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。
PART2
太湖渎区成为一个天然的“菜园子”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首先,由于夜潮土的特殊性,它疏松不粘铁耙,八十老妇能锄地。故有史以来,渎区不饲养耕牛犁地耕作。渎区地少人多,欧毛渎村、沙塘港村一带,分田到户时,因地有高低远近、肥沃贫瘠之分,只能按比例分配,形成东一块、西一块,多则几分,少则几厘,也不适合机械耕作,主要靠锄头铁耙人工劳力耕作。
其次,渎区蔬菜产量高。传统作物菠菜、香葱、药芹这些品种,从种到出售需除草、移栽、治虫、扎捆、去黄叶、洗泥土,都要手工精细操作,用工量大。
为抢时间,农户风雨冰雪天都要去采收、清洗。晚上忙到深夜,第二天凌晨起来,赶去市场抢个好位置。“扁担前面一盏灯,后面一杆秤,天亮三十里”。
有的摇船到码头去叫卖,“大冬瓜、大西瓜、大包菜”装满一船;有的送到宜兴、无锡、常州周边的城里。寒冬酷暑,刮风下雨,天天如此。《江南晚报》年还刊登了《百姓种菜欲哭无泪》的文章,反映渎区农民卖菜难,上好的甘蓝菜抛弃河边路旁。
第三,虽然种菜很辛苦,但收入也乐观,一分地年收入可达上千元。即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,每天都能获得零花钱。他们一分一角积攒下来,为子女在城里买车、买房。
苏锡常地区,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是中秋节吃糖芋头,夏至吃馄饨,立秋吃应秋西瓜,冬至吃胡葱,过年吃萝卜。
因此,渎区农产品走俏大城小镇。太湖边一度还建起了百合汁、百合罐头、百合粉、西瓜子、西瓜汁等农产品加工厂。
据说,就百合而言,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每百公斤元左右,种植3亩以上的农户凭借一季百合的收入就成万元户。
后来,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,不少传统习俗渐渐消失了。
PART3
随着时代的发展,渎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交通大大改善。
年底渎边公路的开通,使渎区蔬菜生产销售方式有了新的飞跃。大村小巷直至田头可通汽车,装运快捷方便。水泥挂桨船到90年代末全部淘汰。
有的农户自己开机动车自产自销,没有能力外出销售的由外来车辆到田头收购,农户只要把菜送到汽车上就可以结账完成交易。当地的蔬菜经纪人会帮助客户提前联系蔬菜销量,谈好价格,买卖合理,双方放心。
品种更新换代。
因为蔬菜抗病抗虫能力的强弱及抗自然灾害,如旱涝、高温、强冷的能力有大小。同时,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对蔬菜口感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高,蔬菜品种也必须更新换代。
如冬瓜,由原来的白皮棉条种,软条吃口好,被青皮冬瓜替代,虽然吃口酥硬,但抗病力强、产量高。
沙塘港的“一点红”萝卜及洋溪的白萝卜,产量远不及现在一个萝卜可达10多斤的新品种“韩雪”。“平包”“尖包”甘蓝菜抗病力强而取代了大白菜。
原渎上西瓜被解放瓜品代替,它皮薄、甜度大、上市早、果型小,适合手提携带。其它如菠菜、香菜、香葱、胡葱等品种都有了升级。
耕作机械化。
农户生产条件得到改善。原脚踏三轮车被电动三轮车取代,治虫机械用上高压电动喷雾,微型园艺拖拉机取代了锄头、铁耙,挑水浇地变为自流喷灌。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,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。
种植集约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。
随着治太保源,渎边公路以东禁种水稻,蔬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。周铁镇积极推进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,实施“一村一品”,推广设施大棚,建起了万亩蔬菜基地,年被江苏省命名为“蔬菜产业特色镇”。
洋溪村大棚面积0余田,种植结球甘蓝、番茄、马铃薯、白菜、莴苣、萝卜、香葱等蔬菜,还引进荷兰青花菜、林肯胡葱、鲁道夫樱桃萝卜,拥有无公害产品数十种,“洋溪牌”结球甘蓝和“洋溪牌”萝卜获省市级品牌产品、绿色食品认定,年入选江苏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”。
PART3
近年来,太湖“夜潮土”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。
年,随着太湖大堤的形成,渎区芦滩面积锐减,渎港堵塞,造成太湖水域生态突变,一些传统农产品开始销声匿迹。
比如,渎区农民种植了几百年的百合,自古以来就是上佳的医疗和保健食品。
然而,百合适合弱碱土壤,怕酸、湿、氮含量高的土地。所谓“生地百合,熟田姜”,种百合,年年要改良土壤。即是每年将太湖芦滩沉积的生泥挑到百合田上,铺土寸余厚来改良土地。
由于每个村因太湖大堤的修筑而失去了芦滩,土壤得不到改良。百合种源奇缺、品种退化、土壤污染酸化,“个子”越来越小,产量越来越低,价格越卖越贱。加上外地百合的冲击,种一亩宜兴百合的收入还不如种半亩毛菜。
最高峰达到亩的渎区百合种植面积急剧下滑,太湖边几乎消失了。
还有渎区的西瓜晚熟厚皮红瓤,套种在百合地里,因百合锐减而随之消失;又如生姜由于品质退化,产量低,与山东等地比较相形见拙。
由于土壤得不到改良,品质退化及受外来市场冲击,经济效益下降,欧毛渎村及沙塘港村的夏至菜、“一点红”萝卜逐渐消失,渎区芋头也很少有人种植了。
同时,渎区农民的副业收入,如大头黄雀、两栖类龟鳖及端阳粽箬、芦簾产品一度也是大幅减少。
PART4
新时期,随着太湖生态修复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,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渎区蔬菜种植进入了新的时代。由此,也给我们带来了三点思考:
首先,过去周边大城市居民为什么特别青睐渎区的“菜园子”?
因为这里种植的蔬菜瓜果绿色天然、生态健康,品质好口感好。
而“夜潮土”的退化,蔬菜口感品质的下降,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近年来很多农户为了追求产量,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。因此,保护好太湖的生态环境,提升土壤和农产品的品质十分关键。
其次,精心培育种植的优质产品,怎么卖上一个好价钱?
以前渎区村民大多看什么菜销路好,就一拥而上种植什么,造成品种单一,产量暴涨,最终销售困难。有的靠产量取胜,造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因此,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引导和组织有序种植,实施“一村一品”,打造品牌。同时,要在销售上下功夫,采用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理念,精心加工和包装,推动精耕细作、使用有机肥的优质瓜果,走进更多城市居民的餐桌,让农户“放心种”,让他们的“好东西卖出好价钱”。
第三,如何吸引年轻人“接班”种植蔬菜?
现在渎区田头忙碌的以老年人为主,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,既要采用机械化,提升科技含量,更要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。
出台政策吸引投资,发展生态观光农业,扶持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,将集农、文、旅为一体,凸显大湖农耕特色,展示沿太湖生态美景,吸引城里人游玩、采摘、休闲、住宿、餐饮,让太湖渎区这块“宝地”更美、农民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