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菜被误解多年,终于翻身了爽脆嘎嘣谁都
2025/5/5 来源:不详前不久,麦当劳推出的早餐新品“嘎嘣贡菜卷”,让贡菜这道口感爽脆嘎嘣响的食材忽然被翻红,#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#话题也被送上了热搜。
图源:微博截图
有网友认为,贡菜的口感与莴笋干差异不大,于是认为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。但是,贡菜原产地的朋友却坚决否认这种说法,认为贡菜确实是莴苣属的成员,但与莴笋并不是一个物种。
那么,难道贡菜真的是“莴笋干”吗?
01此莴笋非彼莴笋简单的答案是,贡菜是用特殊的茎用莴苣品种加工而成的菜干。
我们先要明确一件事儿,全世界菊科莴苣属的植物约有75种,目前为止,被广泛栽培的只有一种,那就是莴苣。
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球生菜、叶生菜、油麦菜、莴笋和贡菜都是莴苣的不同品种。有件事儿,可以直观表明这些菜都属于一个家族,不管是莴笋还是油麦菜,只要足够新鲜,掰开叶柄,或者切开外皮,就会有白色乳浆冒出来。
莴苣家族的共同的祖先是一种生长在地中海的山莴苣,山莴苣是一种浑身长满刺毛,苦味儿强烈的植物。好在这种野草对人类没有明显毒性,于是很早就被当作蔬菜来食用了。在公元前年的埃及陵墓壁画中,就描绘了莴苣叶的形象。
陈兰/摄
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一时期的莴苣没有肥嫩的茎干,也没有肉乎乎的叶球,它们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花叶生菜和油麦菜。到了16世纪,欧洲人培育出了叶子团成球的莴苣,那就是球生菜的始祖。
而中国的这一支莴苣,大约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到达的。在宋朝典籍《清异录》中有这样的记载,“呙国使者来汉,隋人求得菜种,酬之甚厚,故因名千金菜。”可见在隋唐时期就有了莴苣。
此后莴苣在中国的推广顺风顺水,到公元12世纪的时候已经是“四方皆有”了。
在后世的培育中,这一支莴苣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。中国莴苣的长项并不在脆嫩的叶片,而在粗壮的茎上。
元代的重要农书《农桑辑要》中写道,“正月、二月种之,九十日收,其茎嫩如指大高可逾尺,去皮蔬食,又可糟藏,谓之莴苣笋。”这是关于莴笋的最早记载,其形态类似于生产贡菜的茎用莴苣了。
陈兰/摄
至于贡菜的说法,出现在乾隆年间,作为贡品被进献给乾隆皇帝。当时的做法与今天的做法并无差别,在贡菜成熟之后,削去外皮,切成适当宽度的条,晾晒成干即可。
所以,贡菜就是一种茎用莴苣,而所有茎用莴苣在《中国蔬菜栽培学》等园艺学专著中,都被称为莴笋,这就是二者的真实关系。
02都是莴苣,有何差别那莴笋和制作贡菜的莴笋两者有何区别呢?
首先是色泽不同,制作贡菜莴笋色泽要比鲜莴笋更鲜亮,质地也更爽口。
再者口感不同,鲜莴笋在炒制时,入锅后很快会变软,吃在嘴里也有一种绵软的感觉,但制作贡菜的莴笋炒熟以后爽脆的口感也不会发生改变。
而且售价也不一样,贡菜的价格要比新鲜莴笋贵得多。在电商平台朴朴超市上,克的干贡菜价格在19.9元左右,而g的去皮莴笋段售价仅6.58元。
图源:朴朴超市截图
另据公开报道,年云南宾川的一级品质贡菜曾卖到元~元/公斤,稍微差点的也能卖到70元~80元/公斤。
那同样都是莴苣类目,贡菜的售价为什么这么贵?
因为贡菜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,想要收获高质量的贡菜并不容易。
先说采收。鲜食莴笋到了收获期就能采摘,而制作贡菜的苔干对采收时间有着更多要求。当植株外叶与心叶长到平齐时,是苔干收获的最佳时期。由于苔干是特定莴笋植株自然晾晒而成,还得选择晴天或多云天气采收。
如果在天然晾制脱水环节中,遇到天气不佳未能及时脱水的情况,就容易出现褐化变黑、发霉甚至腐败变质等问题,影响苔干的分级和产量。
采收之后,同样是莴笋但鲜食莴笋能很快流通至市场,而苔干则需要经过去苔叶、刨苔皮、剖苔条、脱水、分级、贮存等加工工艺流程,才能成为商品贡菜,而更多的加工工艺流程,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成本。
晾晒中的苔干图源:央视网视频截图
其次,实践中气温在4℃时,贡菜种子就能发芽,但超过30℃则会影响其生长甚至停滞不前,与之对比,鲜食莴笋成员众多,不缺耐高温的。
据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汪李平教授的研究,“碧绿青”作为夏季耐高温品种,生长后期可抗45℃高温;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栽培的品种“旭日东升”,短期可抗40℃高温。
所以说,缺少适合在多种环境下生长的苔干品种,自然没法扩大生产规模,以此促进价格降低。
据了解,贡菜一年产两次,每年谷雨、霜降时节,安徽涡阳就会出现家家户户晒贡菜的场面,涡阳种植贡菜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,晴朗的天气里家家户户都是满目青绿,可谓是延续千年的生动场景。
来源
科普中国、壹读
文
陈兰
编辑
李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