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路起源,科学体验小学部组织学生观察体

2022/8/16 来源:不详

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 https://wap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knowledges.html

咏蚕

辛勤得茧不盈筐,

灯下缫丝恨更长。著处不知来处苦,

但贪衣上绣鸳鸯。

简介

桑蚕

桑蚕属寡食性昆虫,除喜食桑叶外,也能吃柘叶、楮叶、榆叶、鸭葱、蒲公英和莴苣叶等,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。蚕是完全变态昆虫,一生经过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。

01

活动意义

我校小学部组织学生观察、体验养蚕,是依据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设计的《动物的生命周期》课程。课程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教学,包括“孵出的新生命、生长变化、蛹变成了什么、生命周期”等等。应该说,蚕的生命蜕变在自然界生物中是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的,以此为教学对象、观察对象,从独特、便利、方便、卫生、无害、安全等各方面来说,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
学生观察蚕给蚕宝宝换桑叶

学生在科学老师指导下给蚕换桑叶

采桑叶

02

历史文化

在中国,特别是南方,养蚕曾经非常普遍。五六十年代,无论城乡,家家养蚕几乎是随处可见的景象,那时,养蚕几乎还是所有人家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。养蚕知识也是家喻户晓。至于桑树桑叶,那时倒也是遍地都是,唾手可得。实际上,从科学角度而言,由桑蚕到缫丝到织锦,这个过程蕴含的科学与发明,是值得中国人骄傲和传承的。丝绸的发明曾经代表了东方文明的绚烂、高贵、华彩、美丽,让全世界倾倒,也让全世界长久地难解其中奥秘。为弄清楚丝绸的来源,多少西方人绞尽脑汁都还是百思不得其解,闹出了种种笑话。最后,还是靠窃取才使丝绸的秘密流传出去。现在看来,让一种小生物所吐出的丝线变成人类华美的服饰,的确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。古罗马崇拜丝绸,把中国叫做丝国。丝绸和丝绸之路几千年来都是中国的文明标杆和标志。

从中国神话传说时代起,我们就代代相传嫘祖发明桑蚕纺织的神话,《诗经》时代,男耕女织已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模式。据植物学家研究,《诗经》所记百余种树木中,桑树出现50余次,是为最多。涉及蚕事的《诗经》诗篇数量众多,达到几十篇。桑蚕之事作为比兴、意象、形象,在《诗经》中比比皆是。一些诗句如“春日迟迟,采蘩祁祁”“领如蝤蛴”“交交黄鸟,止于桑”等等文学描写和形象,已经成为文学史的经典。此后的中国诗歌史,关于桑蚕的题材,不绝如缕。汉乐府《陌上桑》写美女罗敷可谓冠绝古今,而这位美女恰是“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”。千百年后,唐代诗人岑参还写道:“罗敷昔时秦氏女”“罗敷养蚕空耳闻”。关于桑蚕的名诗更是层出不穷。比如,唐代诗人李商隐的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宋代诗人张俞的《蚕妇》:“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。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”其反映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。至于遍布祖国的四大名绣、八大织锦之类,或者马王堆汉墓帛画丝衣、丝绸之路上的壁画、丝绸传奇等等,以及锦绣中华的美誉。

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由中国申报的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”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其内容包括栽桑、养蚕、缫丝、染色、丝织,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、纱罗、织锦、缂丝等及其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。

因此,进入学校课程和在青少年中开展广泛深入的传习活动,是保护、继承、弘扬、光大此一遗产的世界公认的关键性举措。

03

科普知识

一龄蚕:也叫蚁蚕,顾名思义,像小蚂蚁一样大小,食量非常小,只能浅浅地啃一层叶子,一片叶子量可以够只蚁蚕吃一天。

二龄蚕:大约一厘米长,以能覆盖它们身体的叶子面积*2,就是一顿的叶量了

三龄蚕:比二龄蚕的食量稍大,先投入小块桑叶(例如1/4块叶)。

四龄蚕:食量明显地比前期几个龄段增大,可以先投半块叶子,等吃完了,再投,避免吃不完浪费,后期的叶量消耗会很大。

五龄蚕:是整个成虫巨食王阶段,这个阶段吃得越多,身体越壮,茧子越大,基本上10条蚕宝宝一顿要吃3-4片叶子。

桑蚕养殖是一项精彩而又充满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,本学期我们将会持续记录下蚕生长的点点滴滴,让我们与三年级的同学一起见证蚕宝宝的成长吧。

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;因为坚持,所以成长!

撰稿:罗永康

供图:罗永康

编辑:时磊

审核:李婷、易红玉

相约仁德,不见不散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l/145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