莴苣种植技术,苗期管理和定值,来看看老农

2022/10/11 来源:不详

大家好,今天咱们说说莴苣的苗期管理,苗期管理注意间苗、上土、除草、分苗等管理,使幼苗有适当的营养面积,才能生长敦实健壮。间苗:一般1-2次,子叶展开后,第一苗相距约1厘米。当秧苗展开时,应将弱苗、双苗及依附秧苗移开,使子叶不相互靠靠靠。当第二至第三片叶子长出真叶时,第二片幼苗再次展开,苗距为3-4cm。为了防止过度生长,提高壮苗率,必须选苗,拔除弱苗和长苗,使叶片不紧密,幼苗能获得足够的阳光。当真叶长到第五至第七片叶子时,就种上了。如果有耽搁,树叶会互相覆盖。为了争夺阳光,这些幼苗很容易生长。种植也要及时进行,避免秧苗过大,下胚轴伸长,幼茎丰满不易获得。

上土:挖苗后,子叶膨大,苗木变薄,细土各施一次。由于青苗出土或苗木变薄时的破土和移根,会在边缘土壤上出现裂缝,上层土壤可以覆盖土壤表面的裂缝,防止漏气和根系损伤。另外,在繁殖期间,尽量不要浇水,以免地温下降。上层土壤能保护土壤水分,提高土壤温度,使根系健康生长。每次加载的土壤厚度约为0.5cm,应在温暖的中午进行。对土壤进行筛选、加温,使土壤均匀分布。土壤撒布后,应清除叶表面的细土,以免影响光合作用。

除草:与间苗同时进行,防止杂草滋生,争夺阳光和营养,影响幼苗生长。

分苗:如需在阳光明媚的边界保护越冬,可省略第二次分苗间隔。当幼苗长到4-5片叶子时,应在晴天将它们分在准备好的边界上。分秧前,先对苗木进行锻炼,即在分秧前5-7天,对苗床进行通风,使苗木生长良好。分苗是一次选苗的机会,要选留壮苗,去弱苗、病虫苗杂苗、小老苗和徒长苗。应采用暗水育苗法。也就是说,先用抹刀挖沟,行距8厘米,深度6厘米,用水壶浇水,然后放秧苗,株距8厘米;或者先放秧苗,再浇水,然后覆盖土壤,整平苗床,再分下一沟秧苗。

种苗时,秧苗要直立,根系要舒展,不要跪着。种植深度也要适当,不要掩埋心叶。暗水育苗法节水,根际有水,土壤表面干燥,可减少蒸发,土壤渗透性好,有利于土壤保水,提高地温,对根系生长和慢苗非常有利。采用旱栽法时,挖坑种苗,并对露水浇水,水量大,地面潮湿,蒸发量大,会降低地温。水分蒸发后,地面出现裂缝,不利于保湿,影响苗木生长缓慢。在冰冻季节,尤其不利于劈苗,最好沿着阳光照射的方向,上午由东向西,下午由西向东,用劈苗的方法覆盖薄膜,劈苗后立即进行,有利于提高床温,促进慢苗生长,提高床温。存活率。夜间要覆盖保温垫或草帘,防止低温高湿引起的发根和倒苗。下面说说定植管理

定植时间:冬季,莴苣可在露地越冬。莴苣应在冬季前种植,慢苗后成活。苗木根系在低温下生长缓慢,第二年可以提早返青,提早上市,具有较高的产值。如果播种时间晚,秧苗小或晚,秧苗质量差,秧苗地冻得不慢,就会造成大量死苗。入冬前,在不能露地种植的地区,应在来年土壤解冻后尽早种植。延迟播种,幼苗容易生长,抽薹不成熟,影响产量和品质。

整地:对于冬前种植生菜的地块,应在前一次收获后立即进行清园、施肥、翻耕、耙耕和整地,等待种植。明年种莴苣的那块地春天需要白地。花园应该在前一次收获后清理干净。冬耕20-27厘米。冬季冻融后,土壤质地松散,雨雪累积,土壤含水量增加。在严寒中还可以消灭虫卵和孢子,减少病原体的来源。在冬耕前和冬耕后施用腐熟肥料,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。第二年,土地解冻后,土地顶部将被压碎,碎片将被破碎。每亩要施用公斤以上的农家肥,撒布均匀,翻两翻犁,耙平,分界线。每亩畦田施用30-35公斤硫酸铵、碳酸铵或尿素,随施肥平整土地,防止氮肥挥发,然后平整畦田。

栽植:冬前栽植的苗木可稍深,根颈应埋入土中。注意不要埋入茎的生长点,并夯实土壤,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连,有利于根系的发育。种植时,如果土壤湿度好,不能临时浇水,也不能一次浇水。莴苣种植后,在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下,能迅速产生新根,减缓幼苗生长。第二年春季,一般根据苗情和第二年土壤解冻后是否有防护设施确定播种时间。北京生菜的种植期是3月25日左右。春季种植不宜太深。

一般情况下,旱作应采用开水灌溉,水量应较小。随栽随灌,促进成活,提高植株抗寒、抗冻能力,减轻寒流和霜冻的危害。栽植密度,幼苗定植时应选生长健壮、株矮、叶多、叶色正常、无病虫害的苗栽植,淘汰株高、叶少、徒长、有病虫害的苗。此外,还要将大小苗分别栽植,便于以后管理,促使生长一致。为了提早供应上市,春莴笋也可定植在铺有地膜的小拱棚、改良阳畦塑料中棚和大棚中,栽植方法同前,定植期可以提前15~30天。大家对今天的内容都了解了吧,小编认为苗期管理与定值管理都很关键,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评论,谢谢大家阅读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l/213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